为什么公司开会需要那么多人参与?

尽管只有三五人相关,但会议发起人一般都会召集所有可能相关人员。

为什么这样?!我猜是因为会议发起人对事情并不了解,也没有兴趣。为了避免秋后算账追究责任,就干脆把大家全部召集起来。一旦事后出了问题,就两手一摊:那么多人参加会议,谁都没有提出这一点,我又怎么能够想到?!

也就是说,之所以浪费大家的时间,是因为会议发起人无能或者懒惰。

半夜。头晕目眩。

半夜起来上厕所,坐起来突觉头晕目眩。

上一次有类似感受是十几年前。在那以后每天坚持锻炼,原以为问题已经彻底解决,却不料再次发作!

我知道人体的平衡是由内耳的前庭系统控制,但,为什么会出问题呢?

猜测 1: 晚上睡觉没关窗户,略微有点感冒,病毒/细菌入侵内耳。但除了突然改变身体姿势引发头晕目眩,并没有其它异常感受。病毒/细菌不是会引发高烧,头痛等症状吗?

猜测 2:年龄增大后的正常现象。 但我才四十几岁!没听说这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问题。

猜测 3:基因缺陷。我从小平衡能力差,晕车晕船。现在情况随着年龄增长开始恶化。

猜测 4:近两年因为锻炼身体,开始逐渐调整坐姿和站姿,身体更稳定,也就导致内耳前庭缺少晃动/锻炼。

猜测 5: 锻炼方法不当。目前锻炼以力量训练为主,三个月前才开始中长跑。这导致身体灵活性不足。也许,应该恢复跳绳?

猜测种种,难以下定论。但问题虽然可能自然消失,也很可能进一步恶化。就算自然恢复了,下一次何时发作?发作时会多严重?!

等了一天,问题依旧。

我开始觉得不安。

我的座右铭之一:不焦虑。行动。

在拜访医生之前,上网查了一下。恍然大悟。

这是一种常见问题。内耳前庭的液管中出现一种微小晶体,导致液体流动不畅。解决方法很简单,通过简单调整/锻炼排除这种晶体。

我试了一下,整个锻炼流程不到三分钟。一切都如同文章所说,锻炼过程中头晕目眩。锻炼后觉得就像在汽车上颠簸了三个小时,晕车症状严重。睡了一个小时,还是有点晕,今天早上问题已经完全消除。

 再做同样的锻炼,基本没有任何晕眩感。显然,“晶体”已排除。

我打算以后隔三岔五锻炼一次。

:-)

https://www.dizziness-and-balance.com/disorders/bppv/home/home-pc.html

https://www.webmd.com/brain/home-remedies-vertigo

为什么秒针的末端会突出一段?

五岁的女儿昨天问:“为什么秒针的末端会突出一段?”

我打量了一下墙上的挂钟。没错,秒针的末端确实突出了一段。

“是不是因为这样可以更容易把秒针装上去?” 女儿接着问。

有可能。我想。

但是!我随即意识到女儿无意中设置了一个陷阱:如果我说是,她接下来就会问,问什么时针和分针的末端没有突出?!

“。。。。。。这是为了平衡重量。秒针一直在动,如果没有末尾突出的这一段,就会消耗很多能量才能转动。这有点像电梯。电梯的另一端挂着很重的大铁块来平衡电梯本身的重量,否则会消耗很多不必要的能量。”

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我擦了擦额头的冷汗。

20190113,《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第十七节“一切都走向中庸(Regression to the mean)”

这一节让人毛骨悚然。

“Regression effects can be found wherever we look, but we do not recognize them for what they are. They hide in plain sight."

"回归效应无处不在,但我们却视而不见。它们隐藏在我们的视野中。"

我并不真正理解这句话,直到读到下面这两条逻辑论断。

1. 高智商女性一般会嫁给智商低一点的男性。
2. 夫妻的智商一般完全匹配。

关于第一点,显然,不管同意还是不同意,我们都能找出种种理由。而第二点则没啥可以讨论,显然错误。

但,从逻辑上说,这两条完全一致。

高智商女性如果总是嫁给高智商男性,那就说明第二条成立:智商匹配。除此以外,高智商女性就只能嫁给智商更低的男性。(没必要钻牛角尖,考虑”高智商女性嫁个智商更高的男性“)

方鸿渐(钱钟书,《围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大学毕业的女人嫁博士,而博士只好嫁老外“。这不是事实。如果进行统计调查,女博士更可能嫁给学历较低的男性。

在生长期营养类似的情况下,如果父母个子很高,子女的个子会更高吗?不会。尽管子女会相对较高,但往往没有父母那么突出。反过来也一样,如果父母是矮个子,子女往往更高。

再考虑房价和股价增长。如果房价(或者股价)已经大幅度增长几年,接下来更有可能增长缓慢(甚至降低一点)。

所谓”风水轮流转“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考虑一下经济增长。

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和澳洲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而欧美日发展停滞。在接下来几十年里,谁更可能快速增长?!

世界首富是亚马逊的老板贝索斯,排名第二就是他前妻


【评】

两个月前,贝索斯的财富接近1800亿美元。

现在亚马逊跌了不少,但感觉很快能恢复。。。。。。然后,世界首富是亚马逊的老板贝索斯,排名第二就是他前妻。

【转】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9/01/09/7985035.html

亚马逊CEO贝佐斯离婚 代价史上最高!(图)

亚马逊CEO贝佐斯决定与妻子MacKenzie Bezos离婚。作为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贝佐斯的个人财富约为1370亿美元。根据华盛顿州的法律,MacKenzie有权获得贝佐斯亚马逊财富的一半。 这意味着她可以获得高达660亿美元的财产。
亚马逊CEO贝佐斯决定与妻子MacKenzie Bezos离婚。
这位亿万富翁周三在推文中宣布了这一消息。54岁的Jeff Bezos和48岁的MacKenzie Bezos结婚25年。MacKenzie Bezos是一名小说家,在2005出版了小说《路德·奥尔布赖特的考验》,2013年出版了《陷阱》。
“我们希望让人们意识到我们生活中的发展。正如我们的家人和亲密的朋友所知,经过长时间的爱心探索和尝试分居后,我们决定离婚,并继续作为朋友共同生活,“推特声明说。
这对夫妇去年共同推出了慈善基金,被称为第一日基金。周三的声明表明,他们将继续共同努力。
“作为一对已婚夫妇,我们共同拥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我们也看到了未来的美好未来,作为父母,朋友,合作伙伴参与企业和项目,以及个人追求冒险和冒险,”这条推文说。
消息公布之后,亚马逊股价立即下跌,跌幅一度超0.7%,最终收涨0.17%。
MacKenzie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在投资管理公司D.E.Shaw担任研究助理。贝佐斯当时是该公司的副总裁之一。双方相识不到一年后结婚。
1994年,这对夫妇辞掉了工作,前往西雅图创建亚马逊。MacKenzie当时成为了亚马逊的会计,是亚马逊最早的员工之一。
作有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贝佐斯的个人财富约为1370亿美元。
根据贝佐斯夫妇居住的华盛顿州法律,贝佐斯夫妇在婚姻期间赚取的任何财富都可以在两者之间平分。由于亚马逊是在他们结婚一年后才成立的,因此MacKenzie有权获得贝佐斯亚马逊财富的一半。 这意味着她可以获得高达660亿美元。

给小孩洗脑很容易。给成年人洗脑也很容易

“蛋糕好吃吗?”
“好吃。”
“知道为什么好吃吗?”
“因为有好多糖。”

洗脑之后,儿子女儿牢牢记住了答案。

类似的对话很多。

女儿:“蝙蝠侠太棒了。"
我:”知道为什么蝙蝠侠那么棒吗?“
女儿:”因为他学会了怎么做才棒。(Because he learned how to be awesome)"

下个月(201902)女儿进学前班。为了让她适应那里的环境,我开始灌输:“努力学习,做个好人。(Study hard, be nice.)”

每年746万经验丰富的生产力退出生产领域

【评】

“从2011年开始,中国老年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2010至2040年,平均每年增加746万人”

假定每位老人每年需要养老金和医疗开支两万元,746万人就意味着1492亿元。

这是增量。

这笔钱不管是由老人自己支付,还是政府支付,都属于“消费”。从消费的角度看,这是好事情。

但这也意味着每年746万经验丰富的生产力退出生产领域,对“生产”势必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官方数据说,2017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约2.4亿(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56790658.html )

每年 2.4*2 = 4.8 万亿。

2017 年中国财政收入 17 万亿(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8/0125/c1004-29787649.html )

如果2030年中国人口如同预期一样达到顶峰14亿,而老年人占35%,那就是 4.9 亿。

每年 4.9*2 = 9.8 万亿。

希望官方不会鼓励老年人安乐死。


【转】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9/01/06/7975556.html

见顶倒跌势不可当 中国将不再是人口最多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份报告预测,中国总人口在2029年会达14.42亿的高峰,2030年开始进入持续的负增长,到2050年减少至13.64亿,人口减少或会带来不利的社会经济后果。
这个预测和联合国相似,联合国预测,到2025年时,中国“全球人口最多国家”这个宝座会让给印度,到2030年,中国人口会达14.41亿,到随后出现下降趋势。

不利的社会经济后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布了《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报告指出,中国人口会在10年后到达最高峰水平,之后出现负增长,到2065年,人口将减少到12.48亿,回到1996年的规模。

报告指出,长期的人口衰退,尤其是伴随着不断加剧的老龄化,会带来不利的社会经济后果。

“中国的人口负增长已经势不可当,从现在开始亟须开展研究和进行政策储备。”报告说。

从2011年开始,中国老年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2010至2040年,平均每年增加746万人,到2040年,社会上4个人便有近1人是老人家。

这对劳动力带来很大影响。社科院报告指出,中国现在出现劳动人口持续减少的问题,2017年劳动人口减少了578万人,这种负增长会对劳动市场带来结构性的改变,并对各种相关制度的的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2015年中国取消了一孩政策,起初人口学家预测会带来新生人口高峰,但2017年中国全国出生人口比上一年减少63万(出生率下降3.5%),只有约1723万人。

官方虽然未公布2018年的确实数字,但中国人口计生专家何亚福估计,会较2017年低100至200多万,随时跌破1500万的水位,中国好可能在2019年,需要推进全面开放生育政策。

BBC中文去年在互动平台收集读者意见,问及年轻人为何生育意愿低,读者回馈说,“教育医疗和住房新三座大山不解决,谁敢生孩子?”“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

中国一些城市楼价高企,家长为子女的教育投资也在上升,但中国经济发长放缓,人民币出现贬值,股市下跌,例如上海股市去年跌了超过两成,许多中产阶级迎来“消费降级”的问题。

多个省市的政府推出不同的措施鼓励生育,例如在税收、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优惠,或是直接提供免费生育服务、提供现金补助等等,但大多无法扭转出生率下降的局面。

中国过去因为推行一孩政策,在重男轻女文化上,一些人会为了生男孩,而选择放弃女婴,这导政中国有男女失衡的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约翰·斯旺安斯特拉国际研究与社会学荣休教授怀默霆指出,中国劳动人口下滑,虽然会令年轻人工资水平因为劳动力供应逐渐下降的情况下有所上涨,但这种趋势会威胁到中国在出口导向制造业领域的国家竞争力。

他说,需要赡养的老人数量快速攀升,老年人通常消费较少,也影响中国试图将经济重心转向国内消费的努力。

而老龄化问题亦伴随着不断上升的养老及医疗开支。

两个月前为家里台式机的 WINDOWS SERVER 2016 打上最新补丁包后,死机问题终于消失!

可喜可贺!

前几天升级到 WINDOWS SERVER 2019,问题居然也没有复现!

哈哈。

PS: 网卡很有意思,必须是系统自带的 Intel 82579LM 驱动,否则就无法正常工作。


https://plus.google.com/u/0/+EricFang/posts/Kox3ygcBtcp

家里的电脑已经有多年未曾升级,每个月都会莫名其妙死机一次。查看了一下当前的 CPU 市场状况,再次大失所望。

INTEL 最新发布的 8809G 笔记本芯片,和 六年前 的 3770 台式机芯片相比,能耗高 30% ( 100W vs 77W ), CPU 性能高 8.8%

https://technical.city/en/cpu/Core-i7-8809G-vs-Core-i7-3770

也就是说,所有提升都在显卡上(谢谢 AMD 的 Radeon RX Vega M, https://www.anandtech.com/show/12220/how-to-make-8th-gen-more-complex-intel-core-with-radeon-rx-vega-m-graphics-launched/1 ),CPU 本身的发展在最近六年停滞。

intel 还说,原定 2016 年发布的 10nm CPU (Ice Lake)将被再次推迟至 2019 年。。。( https://www.anandtech.com/show/12693/intel-delays-mass-production-of-10-nm-cpus-to-2019

我还是再等等吧,也许可以考虑下一代的 AMD cpu。当前每个月死机一次还算可以忍受。

PS: 如果需要,加一块显卡会便宜很多。

PS 2:

2016 年 2 月吐槽: https://plus.google.com/u/0/+EricFang/posts/6gXywhmzL6r

2016 年 8 月吐槽: https://plus.google.com/u/0/+EricFang/posts/CKUHTSBXTp9

2017 年 1 月吐槽: https://plus.google.com/u/0/+EricFang/posts/LHQnPZA5xTg

2017 年 10 月吐槽: https://plus.google.com/u/0/+EricFang/posts/WMtxmmWPizw

2018 年 4 月初吐槽: https://plus.google.com/u/0/+EricFang/posts/VP7aRG5XGyA

吐着吐着的就习惯了。

:-(

中国必须大幅度增强大众的消费能力,以内需增长来抵御出口下滑

【评】

两种观点。

一种说 ISM 指数下跌了不少(尽管是正数),所以美国经济已经到了转折点,开始下滑。
一种说 ISM 指数仍然在扩张,失业率仍然非常低(已经超过充分就业,劳动力不足成为经济的制约因素),工资在迅速增长。

我倾向于后者。 ISM 指数已经连续两年强势扩张,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发生回调。但工资上涨意味着消费能力增加,同时企业将设法提高生产效率,以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

在商品“供给大于需求” 的今天,这是非常靓丽的市场表现,但中国成为了牺牲品。

出来混,迟早要还。

中国必须大幅度增强大众的消费能力,以内需增长来抵御出口下滑。

PS: 如果到二月(2019年)美国经济仍然表现良好,美国股市将获得让人瞠目结舌的反弹(增长)。

【转】

https://cn.reuters.com/article/usa-economy-dec-payroll-job-0105-idCNKCS1OZ01X

综述:美国12月就业数据强劲 表明美国经济今年将继续扩张
By Reuters Editorial, cn.reuters.com
January 4th, 2019

路透华盛顿1月4日 - 美国12月新增就业岗位为10个月来最多,且薪资增长,显示经济持续走强,可能缓解对经济成长大幅放缓的担忧。

美国劳工部周五公布的乐观就业报告,与本周公布的中国12月工厂活动19个月来首次萎缩,以及欧洲多数地区制造业疲弱的报告形成鲜明对比。

在调查显示消费者信心和制造业活动上月大幅下滑后,对美国经济的担忧升温。这两项数据搅动了金融市场,被视为是更多的危险信号,表明经济增长正失去动能。美国经济增长已进入第九个年头,为有记录以来持续时间第二长。

“12月非农就业人口跳增,似乎是在嘲弄市场对即将出现衰退的担忧,”Capital Economics首席分析师Paul Ashworth表示,“这份就业报告显示,美国经济仍然有相当大的前进势头。”

美国非农就业人口上月增加31.2万人,为2月以来最大增幅,因建筑工地就业人数在11月受到异常寒冷天气限制后迅速回升。

上个月各个行业均新增了就业岗位。修正后的10月和11月数据显示,新增就业岗位较此前报告的增加5.8万个。美国经济去年创造了260万个就业岗位,而2017年为220万个。

12月平均时薪上升11美分,或0.4%,11月为上升0.2%。这使得工资的年增长率从11月的3.1%上升3.2%,追平10月的升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从11月的34.4小时增加到12月的34.5小时。

美国失业率从11月份将近49年的低点3.7%上升到3.9%,原因是强劲的就业市场将大约41.9万失业的美国人从观望中拉了回来。

劳动力参与率,也就是处于工作年龄的美国人有工作或正在找工作的比例,上升了0.2个百分点,达到63.1%,这是自2017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强劲的就业报告可能会令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美联储)今年继续加息,加深它与华尔街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之间的裂痕。特朗普曾多次因加息而谴责美联储及其主席鲍威尔。

鲍威尔周五表示,即使特朗普总统要求他辞职,他也不会辞职。他还表示,没有与特朗普会晤的安排。

美联储在2018年四次加息。美联储上月预测,今年将加息两次,并暗示在金融市场动荡和全球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其收紧周期正接近尾声。

美国金融市场则预计2019年不会加息。美国两年期公债收益率周四10多年来首次跌至美联储政策利率之下,这是投资者认为美联储没有进一步升息空间的最新信号。

周五就业报告公布后,美国股市大涨,美国公债收益率(殖利率)上扬。美元兑一篮子货币转为上升。

“至少就目前而言,这应该会减弱人们对美联储今年彻底不加息的预期,”法国兴业银行高级经济学家mair Sharif表示。

**就业普遍增长**

去年12月的就业增长使美国的总就业人数首次超过1.5亿。美国劳工部没有受到美国政府部分关闭的影响,并将继续公布其统计机构美国劳工统计局编制的经济数据。

美国政府关门期间,美国人口普查局和经济分析局的数据发布被暂停。政府关门始于12月22日,当时特朗普要求为修建美墨边境隔离墙提供50亿美元资金。

强劲的劳动力市场表明,尽管消费者信心下降,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制造业活动降温,但美国经济今年将继续扩张。

美国第四季经济成长年率预估约为2.6%,风险偏向下行,因特朗普政府1.5万亿美元减税计划的刺激效力减弱,与中国的贸易战,以及华盛顿政策的不确定性。

美国经济去年第三季增长3.4%。美国需要每月创造大约10万个就业岗位,以跟上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

由于劳动力市场被视为处于或超过充分就业状态,预计今年的就业增长将放缓,因为劳动力变得更加稀缺。越来越多的民间证据显示,企业在招聘员工、提高工资以留住和吸引员工方面遇到了困难。

有人担心,股市暴跌导致金融市场状况趋紧,可能会影响就业。如果政府关闭持续到下周以后,可能会给1月份的就业人数带来压力。

上个月所有行业的招聘人数都有所上升。零售业就业岗位增加23,800个。建筑工地的就业人数上个月出现反弹,在11月份没有增加人手后,企业招聘了3.8万名员工。

12月制造业就业岗位增加3.2万,这在一项上月制造业就业指标下滑后可能令人感到意外。

上个月,专业和商业服务行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4.3万,政府部门的就业人数岗位增加了1.1万,休闲及酒店行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5.5万。(完)

编译 刘静;审校 李军

20190105,《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第十六节“具体事件不受统计数据影响(Causes trump statistics)”

这一节让我觉得郁闷。因为第一个例子就没看懂,尽管反复看了好几遍。

一辆出租车在晚上撞人后逃离。当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一家的车是绿色的,一家是蓝色的。已知条件如下:

1. 85%的出租车是绿色的,15%蓝色。
2. 一个目击证人说那辆车是蓝色。法庭对这名证人在类似情况下的可靠性进行了测试 ,发现80%的情况下这个证人对颜色的分辨正确,20%错误。

问题:那辆出租车 是蓝色而非绿色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认为,80%。书中认为,41%(根据 Bayes's rule)

为啥?!

其它内容倒是不难理解。结论不但让人震惊,而且醍醐灌顶:个人在考虑统计数据时,往往把个例排除。例如,一般认为“自己”不属于普通大众,因此受统计数据的影响不大。

这和我上一篇帖子中的例子遥相呼应( https://chaojidigua.blogspot.com/2019/01/20190102thinking-fast-and-slowtom-ws.html )。我心里清楚遇到“坏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还是忍不住感到紧张。

“知道”是一回事,“怎么做”是另外一回事。

这就是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原因吧。

Uber 和 Lyft ------ 前景不妙

【评】

Uber 和 Lyft 已经是很成熟的企业。

作为估值接近 1000 亿美元的公司,Uber 每个季度的亏损额仍然有约 10 亿美元。而这笔亏损似乎完全是因为给司机的补贴造成的。

换句话说,并不存在盈利的前景!

严重看衰。

【转】

https://news.cnblogs.com/n/616349/

Uber和Lyft过高估值 引发对零工经济商业模式质疑

对零工经济来说,今年将是重要的一年。打车服务公司 Uber 及其竞争对手 Lyft 正忙着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据悉,Uber 有望获得 1000 亿美元的估值。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争论这些零工经济平台——这些平台安排人们为消费者服务,但不会雇佣他们——是让职场变得更好了,还是变得更糟糕了。

但 Uber 和 Lyft 的 IPO 引发了一个更大的问题:这种商业模式是可持续的吗?

现在,使用应用程序叫车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人们很自然地会认为零工经济平台正在赚取利润。尽管 Uber 和 Lyft 的用户得到了投资者的大量补贴,但是这两家公司却仍在亏钱。尽管 IPO 不一定会让投资者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恰当的估值,但是这一过程却让该行业受到更严格的审查。

以 Uber 为例,去年在伦敦的两起法庭诉讼案暴露了该公司的一些问题。首先,该公司勉强避免了一项禁止其在伦敦运营的禁令。

2017 年 9 月,伦敦监管当局拒绝继续给该公司颁发经营执照,称其不是一个“合格的”运营商。但在上诉过程中,Uber 公司说服一名法官,它已经改变了自己的经营方式。在此期间,Uber 公司做出了各种改变来提高安全性,比如对 Uber 司机的工作时间进行了新的限制。

对 Uber 来说,第二起案件的结局并不太好。该公司对 2016 年一场法庭判决结果提起了上诉,但却再次败诉:法官再次驳回了 Uber 的主张,即司机是“独立承包商”,而不是它欠下最低工资和假日工资的“员工”。

Uber 的问题是,它越是努力向监管机构证明它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服务,它对司机进行的控制就更多(比如限制他们的工作时间)。这使人们更难相信这些司机是真正的自由职业者。

在判决 Uber 败诉的三名上诉法院法官中,有两人并未忽视这一问题。“Uber 伦敦分公司向其法定监管机构表示,它在伦敦经营私人租车服务,而且是经营这种业务的合格公司。

与此同时,它在这起诉讼案中还辩称,它只是一家荷兰注册公司的附属公司,该公司允许成千上万的小企业所有者使用其软件。这显然增加了人们对 Uber 的一种不信任感。”他们写道。

Uber 现在计划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提起上诉。但在英国和其他地方,很难相信该公司将被允许无限期地拥有两个头衔——“负责任的运输提供商”和“客户-工人匹配算法”。

不过,现在似乎有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去年,丹麦一家名为 Hilfr 的零工经济公司与 3F 工会签署了一项创新的集体协议。Hilfr 公司负责派送清洁工到客户家里打扫卫生。

在应用程序上工作 100 小时后,Hilfr 公司的工人将自动接受该集体协议的约束。该协议为他们提供了最低工资、病假工资和养老金缴款。如果他们愿意,工人可以选择退出,继续作为自由职业者工作。

这一解决办法可能不能直接应用到其他劳动力市场。但这提醒人们,零工经济公司提供的诸多好处——效率、灵活性和透明度——与给予员工就业保障并不是不相容的。

当然,问题在于这样做要花很多钱。即便没有作为一个大雇主的相应支出和税收账单,Uber 公司每个季度的亏损额已达到约 10 亿美元。提价将是困难的,因为在美国这样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许多消费者和司机的手机上同时有 Uber 和 Lyft 应用程序,因此它们更换平台的成本极低。为司机提供就业福利很可能有助于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人才。

但如果消费者不承担成本,投资者将不得不承担。零工经济有一条通往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但它并不是用黄金铺成的。

“女版乔布斯”和乔布斯的区别是什么?

【评】

我痛恨以成败论英雄。除去成败,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知道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

如果南辕北辙,车子跑得越快,资金越充足,损失就越大。

【转】

https://news.cnblogs.com/n/616316/
“女版乔布斯”的谎言,击中的正是我们社会的痛点

来源 La Stampa
文/梁文道

来源:看理想(ID:ikanlixiang)

这一年的寒冬,似乎格外冷。

我们亲眼见证了无数曾经辉煌的创业神话,一一倒塌;我们看到许多曾经叱咤江湖的人物,逐渐落寞。

这些曾经动人的故事,如今留下的多剩唏嘘。

其中,“女版乔布斯”的故事,可能你早已有所耳闻,从估值 90 亿美元的未来型医疗企业,到如今一无所有,伊丽莎白·福尔摩斯精心打造的“医疗神话”,最终只是一场可悲的骗局。

这个故事背后,我们除却看到硅谷频频流传的创业神话的覆灭之外,伊丽莎白的谎言,曾经大获成功,恰恰是打中了我们社会的一种集体需要,击中了我们集体的痛处,我们集体的弱点。

2013 年在美国兴起了一个概念,被估值达到 10 亿美金以上的创新创业公司,被称为“独角兽公司”。这个名词出现的背景正是 2013 年,美国和国际上巨大的热钱涌进了硅谷,到处寻找可投资的对象。

什么样的对象才能称得上“可投资”?那就是一个又一个年轻、有冲动、有热情、有理想、有创意的创业者,他们用手上一份份靓丽的企划说服投资者,而这些企划就是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同样的故事情节,也在不久之后的中国翻版出现。


许多人说,2014 年是中国的创业元年。从那一年开始,我们目睹无数创业公司在中国崛起,背后有无数动人的故事在市场上流传。

到了 2018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很多人发现,原来创业热潮已经到了一个要走下坡,急速冷却的寒冬时刻。

曾经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以及连带的各种共享经济,就正在面对巨大的危机,许多共享单车创业公司仓皇结束,无人货架现在好像也真的无人了。


但我觉得很可惜,因为这其中有些故事,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是可行的,比如共享单车,只不过由于投资环境、社会背景、管理元素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它不得不面对今天的困境。

在各种甚为动听的创业故事之中,还有许多故事你一听可能就会发觉不对劲,但是这样的故事却能让许多投资者和大众莫名其妙地相信,直到把它养成一头巨型怪兽,发生了非常可怕的爆破之后,才意识到原来这是一场荒谬的骗局。

“女版乔布斯”的惊天医疗骗局

今天就想和你谈论一个在美国发生的,有关医疗保健产品的创业故事,以及它是如何被揭发后才发现是一个巨大骗局的过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曾经一度辉煌的硅谷“明日之星”Theranos 公司的创办人,伊丽莎白·福尔摩斯(Elizabeth Holmes)。

关于伊丽莎白·福尔摩斯的故事,相信你也在各大社交媒体中有所耳闻,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篇中文报道,可能就是出自“远读重洋”公众号里的一篇文章,大家可以参考(阅读文章:女版“乔布斯”覆灭记!硅谷美女 CEO 被曝百亿美元大骗局远读重洋)。

这篇文章的内容基本取材于一本 2018 年在美国受到极大关注,许多媒体甚至将它视为年度最好或年度最该看的书之一,这本书名为《Bad Blood》,台湾已有中文翻译本,取名为《恶血》。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美国华尔街日报的王牌记者约翰·卡瑞尤(John Carreyrou),这位调查记者曾拿过两次普利策奖,他非常努力不懈地做了大量访谈,终于写成这本书,这本书背后则是他当初独立揭发伊丽莎白·福尔摩斯的骗局的过程。


John Carreyrou
伊丽莎白的创业项目其实并不复杂,她想要做的,就是通过只采取非常少量甚至一两滴血的血量,近乎无痛的过程,来检测上百项的生理指标和健康情况(尽管伊丽莎白在不同阶段还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

这项检测还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价格也非常低廉,再不需要你费时费力费财地跑到医院,进行繁复的多项不同项目、不同仪器的重重检测,只需要采集一两滴血,再通过 Theranos 公司制作的一台面包机大小的机器,将你的血液数据传送回公司内一台精密的中央处理器,经过分析处理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给你一份近乎完整的健康检测报告。


假如这件事情真能实现,你说是不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发明呢?然而,当骗局被揭发后大家才知道,依靠现有的科学技术这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伊丽莎白的整家创业公司和创业项目,只是一个听上去很吸引人的大型骗局而已。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美丽动听的骗局项目,当年却唬住了非常多有权有势的精英人物,甚至在短时间内伊丽莎白就拉拢了一批名流和著名投资者,为她的公司背书。

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曾邀请她当美国的全球创业大使,伊丽莎白和希拉里·克林顿的女儿是好朋友。就连许多业界知名的创业投资公司、创投家,都曾投资支持伊丽莎白,比如全球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德丰杰。


另外,Theranos 公司的董事会里也聚集了一批有头有脸的人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乔治·舒尔茨(George Shultz),他曾经担任过美国四任内阁里不同职位的部长,他最重要的一个职位便是里根时代的美国国务卿,很多人认为是他促使了当年冷战的结束。

由于舒尔茨的引荐,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William Perry),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前任主席萨姆·纳恩(Sam Nunn),美国前海军陆战队司令詹姆斯·马蒂斯将军(James Mattis),这些人都成为 Theranos 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以至于这个董事会看起来都不太像一家创业公司的董事会,反倒更像是美国总统的一处内阁。


George Shultz
除此之外,伊丽莎白还重金聘请美国王牌律师大卫·博伊斯(David Boies)为公司保驾护航。

伊丽莎白的这家公司,曾经市值一度达到 600 亿人民币,伊丽莎白个人身家也达到了 300 亿人民币,而那时的她还不到 30 岁。

美国的《福布斯》杂志把她当作封面人物,包括《时代周刊》、《财富》杂志、CNN、CBS 等美国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吹捧伊丽莎白的成功,将她说成是“硅谷的未来”,下一个“女版乔布斯”,“未来影响世界的领袖人物”,“2015 最具影响力的 100 大人物”之一。



试想,有这样一大批名人背书,又有一批全世界最著名的创投家投资,连平时那些认为自己充满怀疑批判精神的媒体记者也都报道了,她能够不风生水起吗?这样的故事也被大众相信了。

当然,今天骗局已经被揭穿,但是我发现当我读完这本书以及其他的报道之后,发现了几个问题,似乎这些内容还没有给我答案。

用谎言的艺术,

击中大众社会的痛点

我第一个要问的问题很简单,那就是到底什么原因让这么多如此聪明的人,愿意相信这个女孩?

很多报道中,都在强调伊丽莎白·福尔摩斯的个人魅力。比如有人认为她是个天生的大美女,即将以《Bad Blood》为原型的电影还邀请了“大表姐”珍妮佛·劳伦斯(Jennifer Lawrence)来饰演伊丽莎白。


虽然我并不认为伊丽莎白本人真的有多美;也有人认为她的嗓音特别,这点我倒无法否认,如果你曾看过她的视频会发现,这样一个 80 后女孩的声音,居然会是一个近乎男低音的声音,这太让人印象深刻。

可是即便这一点,后来也有人揭发伊丽莎白连声音都造假,她平常说话依然是年轻女孩的普通声音,但是一旦出现在大众面前,就会用这种装出来的男低音说话,这可能也是为了增加她语言的说服力。

不少人形容,伊丽莎白说话是有“魔力”的,她非常懂得演讲和说服的技巧。


比如她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和创业方案时,事先强调人类对于针头的恐惧,由此再谈及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害怕针头,结果在医院里折腾得非常痛苦,还有些病人因为身体太过衰弱,护士无法找到血管的正确位置,也因此备受折磨。

当她把这些人“恐惧针”的故事融合在一起描述后,就仿佛真的将对于针的恐惧变成了一个人类的普遍恐惧,让我们都相信自己想要一种无痛的方式采血化验。


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里有一点的确足以打动我们所有人。那就是刚才也提及的,完成一套完整的健康检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

即使在美国,如果你没有医疗保险,就医几乎是需要耗费巨资,可能仅仅是为了做一些化验,还不到治疗,都可能让整个家庭陷入巨大的经济负担。

国内恐怕人人都知道,看病就医难,想要找一位可靠的大夫,可靠的医院,过程太复杂。为了得到一个有效又完善的治疗,我们可能要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

但如果有人告诉我们,用很少的钱以及很便利的治疗手段,就能够解决原本如此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成功的事情,你是否也会心动?这种心理全世界都存在。

这种心理让大家有了相信的基础,她的谎言正是打中了我们社会的一个集体需要,击中了我们集体的痛处,我们集体的弱点。

没人能摆脱疯狂创业热潮的吸引

我再继续追问刚才的问题,为什么这些身经百战的人物也会选择相信她?

例如舒尔茨和基辛格这些人,都是在政治场上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怎么也会相信这个年轻女孩的话,相信这样的“医疗骗局”?理由其实也不难理解。

首先,乔治·舒尔兹作为一位美国政坛的老政客,其实他相对是一个比较有理想主义的人,他非常相信科技的力量,相信科技将来能够解决人类很多的问题。而这些人类问题之中,最重要当然就是健康问题,所以他本能的愿意去相信一些“伟大”的科技创新故事。


这里面还牵涉到另外一点,我们常常认为上了年纪的人和年轻人之间就一定会有代际鸿沟,老一代人容易瞧不起下一代,或是压抑下一代,可是我们不要忽略也有一种反向心理的存在。

这种反向心理就是,有时候越是一些功成名就的长辈,越容易无条件地相信年轻人激进大胆的想法。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老了,可能很多事情真的已经落伍,已经不懂。另一方面,他们非常主观且乐观地愿意相信,年轻人能够干出一番事业。

年轻人有大胆的想法,那个想法可能听起来就觉得十分荒谬,如果凭常理判断,可能会发觉问题重重,可是,这些长辈反倒会下意识地逼迫自己,认为这时候不应用常理判断,不用理性判断。

因为所谓的理性,可能只是我们这一代人,或者我个人的理性无法阐释和理解的,很多东西我真的不懂,为什么不可以老老实实承认?

所以,尽管舒尔茨没办法听懂“故事”里很多的科技细节,本来仔细想会需要怀疑的地方,他这时候也不去怀疑。连他的孙子曾经在伊丽莎白的公司工作,后来告知他爷爷这个公司完全是个骗局,舒尔茨反而因此疏远了他自己的孙子。

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孙子太保守,反而无法接受一些真正未来的创新想法。


再来看那些创业投资公司,他们又在想什么,怎么会相信这样的骗局呢?你以为他们会非常精明地计算其中种种的数据、核实准确的技术等等吗?并不一定。

如果是一些专门投资这类产业的,他们或许会,但问题是,投资伊丽莎白·福尔摩斯这家公司的许多创投公司或者创投人,实际上他们都不是最专业投资医疗科技的。

可是,他们非常害怕自己再错过下一个大潮流,很担心自己没有赶上处于风口的热门项目,所以当他们一看到业界有一位非常牛的机构或者人物投资了,他们就纷纷狂热地跟投,认为自己一定不能落下。

第二,这些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实际上也很容易被硅谷潮流热潮下的这些神话故事所打动。


尽管他们已经见过非常多这样的故事,但是当这个故事能够刺中社会痛点的时候,他们也会本能地认为,这个是好故事。

他们可能没有下太多功夫去研究这个故事的内涵和真假,可是他会认为,这个故事这么动听,我选择相信它,那么下一轮的投资人应该也会相信。

如果大家都相信这个故事的话,投资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这样东西是否具有价值,是来自于所有投资者对它的评估,对它的看法。

你可能还会好奇,这家公司存在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人跑出来揭发过这是个骗局?除却公司和员工签订了非常严密的保密条约之外,这家公司的内部管理也非常有趣,即是采取一种非常严格的管理手段,要求大家百分百付出,打卡要计较到分钟的管理方式,连员工的隐私都管理紧密,非常害怕员工走漏任何内幕消息。

伊丽莎白的故事,

放在今天的中国也并不陌生

最后,说回公司的核心人物——伊丽莎白·福尔摩斯,你说她自己相不相信这个故事?这点是我认为最为有趣的地方。


我们从写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从头到尾她都在说谎,都在骗人,可她同时又让你觉得,某程度上她好像真心相信自己的故事。

她会要求员工百分之百地信任她,但凡有一点点不信任,那就请员工立马走人。她甚至毫不忌讳地在员工大会上说,她在创造一种新宗教。

她就像一个小小的独裁者,用独裁统治来控制自己的公司。

所有公司里,稍有理性、有头脑、有点专业知识的科学家,提出他们遇到的困难时,伊丽莎白都会觉得是你们有问题。

她太过相信那些所谓“正能量”的故事。她真的认为愚公可以移山,真的认为只要这个故事说出来,就没有可能不实现。


所以当任何人提出挑战、质疑和问题时,她都会认为这只是借口,是这些人不追求完美。

像自己这样追求完美的人,一定要把最完美的产品在最恰当的时机,最快的时间内将产品推出,所有这些下属认为做不到的,只是因为还不够努力,还不够投入,还不够聪明,还不够坚定,还不够正能量而已。

而她这样笃定的信念,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另一个“硅谷传奇”,就是乔布斯。

伊丽莎白极度崇拜乔布斯,甚至连穿着都要模仿乔布斯,爱穿黑色套头毛衣,全身黑色的衣服,连开车不挂车牌号码这点都要模仿乔布斯。


我们都知道乔布斯的故事,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甚至执着到变态地步的人。伊丽莎白·福尔摩斯觉得自己就该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她明明在说谎骗人,可是我仍然认为她某种程度上,真心相信自己的故事,就像那些我们经常能够读到的社会上的“成功学故事”。

其实,我们都爱读《乔布斯传》,我们都爱读《马云传》,我们都在期待且崇拜这些伟大人物的出现,而伊丽莎白·福尔摩斯曾经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而且她还是一位女性。

然而到了最后,她和她的公司却如流星一般迅速陨落,现在的她说不定还可能面临牢狱之灾。这个令人唏嘘又有些讽刺的故事,我们国人听了大概也不会觉得完全陌生,也不会觉得没有意义。

也谈电磁炮


【评】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坑。这是底下的人想办法立项捞钱吧?

可以计算一下需要多大的电流才能瞬间提供如此多能量。

假定炮弹重0.1千克(再小变子弹了),发射速度2500米/秒,加速轨道长100米

加速度是31250米/秒2

耗时0.08秒

消耗能量约312.5千焦,也就是 87 wh

功率约为3.9兆瓦

当然电磁弹是瞬间功率,不需要持续输出。

相对来说,特斯拉 S P100D 在0.08秒里释放的能量最大约为 6.7 wh (按照300KW计算)

也就是说,这种电磁炮的瞬间输出能量相当于 87 / 6.7 = 13 台特斯拉 S P100D

锂电池肯定不行,只能上超级电容。

然而,电磁转换和攻击精度也是大问题。电磁转换事实上是有极限的,实心弹头的攻击精度也问题很大。

假定攻击目标在100公里以外,发射时绝对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除非一次发送成百上千颗电磁弹,击中目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即便平均飞行速度能够达到2公里/秒,100公里距离就意味着50秒,这足以让时速20节(海里)的军舰移动444米。

更何况,“海上无风三尺浪”。高精度瞄准完全不可能。所以必须用制导炮弹。而制导炮弹最小质量应该超过10千克。

最后是空气阻力问题。发射速度2700米/秒,500米后速度就下降到1800米/秒( http://www.g2mil.com/rail_gun_fraud.htm ) 。4 公里后速度下降到1300米/秒;11公里后速度降为340米/秒; 距离目标100公里?大家还是洗洗睡吧。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6%85%E7%BA%A7%E7%94%B5%E5%AE%B9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6-20/doc-iheauxwa0237573.shtml

http://www.baike.com/wiki/%E5%A3%B0%E9%80%9F

PS: 如果计算有误,欢迎指出。实际上,轨道如果长达100米,那就只能超一个方向发射,而且难以瞄准。

对于制导炮弹,最小质量应该超过10千克。需要的能量就大了100倍。1300台特斯拉 S P100D一起开动的场景。。。想想就壮观啊。

如果加速轨道的长度是10米,能量就需要再增大10倍。13000台特斯拉 S P100D一起开动的场景。。。呵呵。

【转】

http://www.sohu.com/a/286074504_418455

又完成新一轮试验,中国电磁炮大幅领先美军,或在几年后服役

 

据美国新闻网站《Task Purpose》日前报道称,中国海军近日完成了新一轮的舰载电磁炮 海上适应性试验,本次实验仍然由经过特殊改装的一艘072III型两栖登陆舰搭载实验型电磁 炮进行。对于此次中国舰载电磁炮的实验,甚至美国情报机构也表示,因为研发工作进展迅 速,中国研发的电磁炮很可能将在2025年之前达到实用化。中国的电磁炮开发工作于2011 年正式开始,于2014年进行陆地测试,今年2月官方报道称其研发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并在今年年初进行了首次舰上试验。而美国情报机构宣称根据其掌握的情报,早在2017年 年底该型原型电磁炮就进行了试射。

实际上电磁炮的理论原型早在20世纪初就出现了,但是因为技术难度太高,直到20世纪末 仍然是科幻作品中的“未来武器”,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实现的可能,其相比传统的化学能火炮 也有诸多的优势,传统的化学能火炮要提高射程就必须提高膛压,而材料学的限制使得膛压 不能无限制的提高,从而限制了火炮的射程。理论上讲实用的化学能火炮射程不会超过100 公里,而电磁炮则可以轻易地达到200-400公里的水平,同时射速更快,省去了发射药后载 弹量也更大,同时也不用担心弹药库殉爆等问题。

 所以电磁炮也是各国设想的未来军舰,乃至于地面部队搭配的下一代火炮,但是全世界除了 中美两国之外,并没有任何国家拿出一个实实在在的技术原型。虽然中国在电磁炮方面的发 展较晚,但是目前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可以说是无出其右者,甚至也让美国感受到了极 大的压力。

与中国舰载电磁炮所取得的进展相比,美军的电磁炮项目发展已经完全趋于停滞。直到现在,上个世纪末立项的原计划装备给“濒海战斗舰(LCS)”的舰载电磁炮也没有进行过海上测试,唯一的几次试射都是在陆地试验台上进行的,实际上这不完全是因为技术问题,相关项目的经费欠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目前,美国国防部正面临着军费不足的困境,毕竟上万架军用飞机、1.4万辆战车和十多个航母战斗群,需要的日常维护费用都不是一笔小数目,特朗普政府虽然竭尽全力增加军费,但是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很多项目的经费仍然得不到保证。目前美国国防部计划的2019财年中划拨给电磁炮项目相关的经费在经过增长后仍然不超过5000万美元,经费的限制使得美国电磁炮的发展在早于中国10多年的情况下被反超了。

支持国货的代价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支持国货,就意味着接受性价比较低的产品。

我最近才注意到澳洲本土产的花生酱,价格比进口原料本地组装的花生酱,价格高至少30%,而质量上似乎并无差异。

类似的情况很多很多。

支持这种国货有意义吗?食品类可能有意义,其它够呛。

20190102,《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第十五节“更少意味着更多(Linda: Less is more)”

这一节是上一节的续篇。同样是关于“错误印象”。

内容很简单:把好酒拿去拍卖。单独一瓶好酒,比一瓶好酒搭配一瓶劣酒,往往能卖出更高价格。

本节的精华是解决方案。

1. 设法获取多方面信息。正反双方的信息都很重要。
2. 让多人进行讨论。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往往能给出有力的见解,迅速说法团队中的其他人。
3. 深入思考。

反观政治辩论。别有用心的政客往往不愿意让大众获得全面信息,不愿意让大家公开讨论,更不愿意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大众进行深入思考。

“软文”也同样如此。

最适合马斯克隧道的是小火车

为什么要让优先考虑汽车通行?我觉得最佳选择甚至不是小公交车,而是小火车。

因为不需要汽车和公交车升降台,出入口占地面积很小,可以将土地收购成本降到最低。整个开挖过程成本极低,建设速度极快!

一辆小火车只有一节车厢,每节三十人。因为人数少,上下车速度快,而且可以在每个小区设置一个升降口。一个城市如果拥有一千辆这种小火车,平均速度如果能达到100公里,乘客的平均里程如果是30公里,那么这种隧道一个小时就能运送 1000*30*100/30 = 100,000人。

PS: 小火车与公交车的区别在于,前者永远停留在铁轨上。

20190102,《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第十四节“以貌取人(Tom W's specialty)”

我们都知道以貌取人是错误的,但,有多少人能够避免这种错误?

刚来澳洲时,有一次搭乘公交车。因为是非高峰期,车上乘客很少。在一个著名的穷人区的汽车站,突然涌上来十几个黑人。他们大声喧哗,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什么。我下车时被其中一人携带的包裹绊了一下,那个黑人立刻道歉,并把包裹尽量往座位里收拢。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先前的“假定”完全错误。

另外一次,公交车上,坐在一个白人大妈旁边。她金发碧眼,面带微笑。我试着和她聊天,然后就听她抱怨了三十分钟。怨天怨地,对他人和社会完全不信任,自己却很懒。

股票上涨时多少人追涨?股票下跌时多少人杀跌?多少人相信技术分析?Alpha Zero 在围棋界成神的一刻,我就再也不相信任何股票技术分析。不管分析多么精辟,也绝无可能超越电脑的大数据分析。

这一节的末尾给出了解决方案:回归基本面,相信基本概率;定下基准之后,再进行微调。不管是定基准还是微调,都应该尽量依靠数字,而不是印象。

作者承认,这么做很难,而且完全违背本能。但这是唯一解决之道。

以第一个例子来说,“坏人”究竟占多大比例?很多人贪婪,傲慢,懦弱,短视。。。。。。但坏人真没几个。陌生人是“坏人”的概率其实非常非常小。

同样,“聪明友好外向 ”的人也极少极少。不应该把陌生人“预设”为如此完美。

股票则应该更多关注产品和利润。

至于工作。。。。。。“对事不对人”应该是一个基本要求。

科学与魔法迷信只有一线之隔


从 2019 开始,帖子转入谷歌的 BLOGSPOT。从BBS开始,我已经“玩死”了好几个社交平台。希望 BLOGSPOT 能坚持下去。

以后的帖子都会发到 https://chaojidigua.blogspot.com 。在 G+ 只发链接。

【评】

在普通人眼里,“科学”往往与魔法无异。

要区分开来,可能需要几十个小时,甚至上千小时的学习和研究。

区分尚且如此困难,要更进一步则是难上加难。

由此凸显爱因斯坦的伟大。

==========

马斯克要在地下挖数百层隧道。。。。。。

这感觉实在像魔法。

当然,把今天的核能,电脑,手机,飞机,火箭搬回三百年前,感觉都像魔法。

https://plus.google.com/u/0/+EricFang/posts/ZB4YL6Fcaob

2011-12-19

【评】
 
很奇怪,俺听到的版本并未就此结束。据说这段对话发生在一个大礼堂里,当时罗素在做讲演。老妇人说完以后,听众哄堂大笑。老太婆等笑声停下来,毅然开始反击:“你们觉得乌龟驮乌龟很好笑是吗?要我说,什么大地是一个球,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浮在真空里, 这种说法更可笑!!! "

据说,老妇人说完以后,整个礼堂鸦雀无声。

这段对话给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一直促使俺反思。

【转】


霍金在《时间简史》的开篇讲了一个故事:据说罗素在讲完地球如何绕太阳运动,太阳如何绕银河系中心转动后,有一位老妇人站起来说:“你说的这些都是鬼扯。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驮在一只大乌龟背上的一块平板。” 罗素问道:“那这只乌龟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 “你很聪明,年轻人,” 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群啊!”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82974.shtml



https://plus.google.com/u/0/+EricFang/posts/LzrwrvY6a5E

2018-10-24

【评】

读到下面这篇文章,心情突然变得恶劣。

很多年前听到 SPACEX 发射的消息,心中暗暗好笑:一个年轻的暴发户,杀入高科技火箭发射行业,却不料这不但极端困难,而且早已是红海。明摆着死路一条。

后来听说这公司想让火箭竖着飞上去,再竖着降落。。。。。。我肚子都笑痛了。这么大的火箭,一点风就能造成致命影响,怎么可能竖着降落?!

然后,我的左脸就被 ELON 打肿了。

再往后是特斯拉汽车。按照我的计算,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至少需要提高50%甚至100%,电动汽车才具备基本可能性。如果一辆车 1.8 吨,电池 700 公斤,如何能够和具备百年历史和经验,各方面极度优化的内燃车竞争?更何况,电池贵得要死。

然后,我的右脸也肿了起来。

两年前,看到 ELON MUSK 创立隧道挖掘公司,号称可以在地下挖几十层甚至几百层。

我终于放声大笑:地下坑道压力多大?地震怎么办?如何给坑道内补充新鲜空气?汽车如果出故障怎么办?地下有大型建筑垃圾怎么办?一天又能够挖掘多长距离?成本会多么可怕?!

现在明白了。

1. 因为比传统隧道的直径小很多,压力并不大。

2. 地震对隧道的影响微乎其微。

3. 电动马达(托盘车)不消耗氧气,所以对氧气需求量很小。又因为电动马达的可靠性非常高,出问题的概率很小。

4. 如果够深,就没什么建筑垃圾。都是岩石而已。

5. 小隧道挖掘速度非常快,比传统挖掘机快至少20倍,而且可以实现铺设一体化(地面是铁轨),所以成本低。

这个两年前才创建的挖掘公司,ELON 只投入了一亿美元,现在的估值已经接近160亿美元(如果第一个项目成功)。

ELON 在我的要害又狠狠补了一脚!

ELON MUSK 的存在就是为了羞辱我的智商吗?!

【转】

https://www.teslarati.com/the-boring-company-elon-musk-tunnel-garage/

The Boring Company gets approval for tunnel-linked residential garage concept
By Simon Alvarez, September 13th, 2018

The Boring Company was recently granted an approval from the city council of Hawthorne to construct a private, prototype garage directly connected to one of its high-speed tunnels. The parcel of land that would house the futuristic garage is located close to SpaceX’s headquarters, on 120th St. near Prairie Avenue.

Hawthorne’s city council approved the proposal on Tuesday night, with the members unanimously giving the project their approval. Unlike the company’s other proof-of-concept projects, such as its test tunnel under SpaceX headquarters and the upcoming Dugout Loop which would connect to the Dodgers Stadium, the prototype garage would not be opened to the public. Thus, no commuter vehicles would be moving in and out of the garage from the street.

The design of the prototype, tunnel-connected garage is quite straightforward. Cars would enter the tunnel from the SpaceX campus itself, move through the tunnel, onto the prototype garage, and then back to the SpaceX facility. The Boring Company plans to adopt this testing system in order to avoid causing additional traffic on the street. In a statement to Mercury News, Boring Company representative Jane Labanowski noted that the prototype garage concept would be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tunneling startup’s vision for the future.

“It’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onger-term vision the company is trying to build,” she said.

Just like the Boring Company’s other tunneling projects, the vehicles that would be transported from the SpaceX headquarters and into the prototype garage would be traveling through the startup’s electric skates. The electric skates use Hyperloop technology, and are expected to facilitate high-speed transportation from the tunnels to the proposed prototype garage.

Apart from its futuristic garage, The Boring Company has also earned an approval on Wednesday for a short, separate spur from its existing tunnel that would help the company retrieve its boring machine. In conventional tunneling projects, some of a tunnel boring machine’s expensive components, such as its cutting head, are buried underground after a project is done due to the high cost of its retrieval. Considering that the Boring Company appears to have found a way to extricate all the components of its tunnel boring machine, the company has pretty much taken a step forward in its efforts to build a tunnel that is low-cost and sturdy.

While the Boring Company is a young tunneling startup that is more well-known for its clever and unique merchandise (such as Elon Musk’s Not-a-Flamethrower), the company is actually involved in a high-profile project. Earlier this year, The Boring Company managed to win the contract for the downtown Chicago-O’Hare high-speed transport system, beating out larger conglomerates who were also bidding on the project. If the Boring Company is successful in the Chicago-O’Hare project, Berenberg analyst Alexander Haissl noted that the tunneling startup could be worth as much as $16 billion.

The Boring Company gets approval for tunnel-linked residential garage concept

20211004: 心目中近几十年最愚蠢的科研成果

1. 氢燃料汽车 先不考虑安全性。设计者有没有考虑过一公斤液氢的体积,以及容器的质量? 液氢来自于天然气,碳排放咋办? 绿色氢气? 先不考虑成本。 太阳能面板生成一百度电,转成氢气再用于汽车驱动,总损耗约 80% 太阳能面板生成一百度电,输送到电动汽车用于驱动,总损耗约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