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宇宙不想死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1. 心理学认为,是"爱"

我从著名心理学家 Viktor E. Frankl ("Man's Search for Meaning"的作者) 那里了解到这种看法。
这有无数铁证支持。

例如,“耗时75年,哈佛破译人类"幸福公式":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幸福“。
https://k.sina.com.cn/article_5834949347_15bca42e300100y92q.html#/

我完全同意这种看法。然而,为什么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幸福?

2. 心理学的基础是生物学

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科普作家 Richard Dawkins("The Selfish Gene"的作者) 认为,所有生物都是基因的载体。 基因的终极目标是繁衍。

生命的意义在于繁衍?这个脑洞比较大,值得另外开贴讨论。

不妨把逻辑简单化: 结合心理学的结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帮助人类基因繁衍吗?

显然如此。

人类能够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团队合作功不可没。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团队合作的基础。

没有团队合作,就没有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是提升劳动效率的关键。

劳动效率高,才谈得上充足的食物和闲暇时间,才有无数的科技创新,人类的人口规模才得以持续扩大,人类的基因不断繁衍进化。

很好。逻辑通顺。然而,为什么基因的终极目标是繁衍?

3. 生物学的基础是物理学

35 亿年前,单细胞生命诞生。 宇宙中原本没有生命,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1662 年,费马原理诞生,又名"最短时间原理":光线传播的路径是需时最少的路径。


为什么光线传播的路径是需时最少的路径?这是物理特性。

这种物理特性意味着什么?

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熵增定律: 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熵)会不断增大。这里面有三个词非常重要:孤立系统、无外力做功、总混乱度(熵)。

光线是一种能量。 如果光线传播的路径是需时最少的路径,意味着熵总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增长。

宇宙的熵永远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并非恒定不变。

这一点不难根据常识推断: 如果从太阳抵达地球的所有光线都被完美转变为热能并发散到太空中,熵的增长速度最快; 如果这些太阳能在地球上停留一段时间,然后才以热能形式发散出去,熵的增长速度就降低了。

太阳能在地球上有停留吗?有。所有动物植物化石燃料混凝土等等,归根到底都是太阳能在地球上的停留。

如果找到一种办法,把太阳能采集起来存储在某种物质中,熵增的速度就会大幅度降低。 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已经在地下埋了几百万到几亿年。

目前,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总质量大约有1万亿吨,全球已探明的化石燃料储量大约有6000亿吨。其中存储的能量和地球上每年获得的太阳能相比微不足道, 人类的贡献更是微乎其微。

太阳能来自于发生在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其物质能量转换率约为 2%,所以,就算用戴森球把太阳包围,其能量获取率也非常低。

黑洞的能量获取率约为 42% 到 69%,正反物质湮灭的能量获取率约为 100%

所以, 生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一万亿(10^12)年后,熵达到极致,宇宙归于热寂,并持续至少 10^100 年。 

热寂是宇宙的死亡。

生命的意义在于,延缓这一刻的到来。

PS: 很多人认为生命加快了熵增。我的看法正相反。

【参考书目】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by Viktor Frankl
The Selfish Gene by Richard Dawkins
Life 3.0 by Tegmark, Max

3 comments:

  1. 生命的意义在于繁衍根本不是什么脑洞,整个人类历史上这都是所有人的常识,只是近几百年开始有所淡化。演化论的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也就是这么个意思。
    至于生命,从熵的角度来看是两个过程:生命以负熵为食(食物比排泄物有序),但是一些生物活动会降低熵(创造一些秩序)。一般来说,降低熵的量要更大一些,所以从整体来看生命更可能是一个熵减的过程。

    ReplyDelete
    Replies
    1. 》》生命的意义在于繁衍根本不是什么脑洞

      为什么“生命的意义在于繁衍”?---- 这个问题本身是脑洞。

      》》所以从整体来看生命更可能是一个熵减的过程

      整体来看,熵减是不可能的。熵增速度较慢而已。

      Delete
    2. 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观念深深刻在我们祖辈的血液里。这里说的我们,不光指中国人,所有人类在不久之前都是这样。
      第二种表述是演化论。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比谁更能繁衍。如果说无后为大的观念刻入血液是一种比喻,繁衍第一的模式刻入基因则是一种客观描述。
      熵减确应是描述有有误。

      Delete

20211004: 心目中近几十年最愚蠢的科研成果

1. 氢燃料汽车 先不考虑安全性。设计者有没有考虑过一公斤液氢的体积,以及容器的质量? 液氢来自于天然气,碳排放咋办? 绿色氢气? 先不考虑成本。 太阳能面板生成一百度电,转成氢气再用于汽车驱动,总损耗约 80% 太阳能面板生成一百度电,输送到电动汽车用于驱动,总损耗约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