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0, 第一节“习惯的循环回路(The Habit Loop)”
去年(2017)年读了本好书:习惯造就超人类(Superhuman by habit)。相较而言,那本书是基于作者的个人体验。
《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系统而且全面。
第一节就让人茅塞顿开:原来习惯基本上基于“潜意识”,与“记忆力”和“逻辑思考”没啥关系。三十年前的经典医学案例(持续15年跟踪研究),展示了大脑不为人知的“隐藏”部位。
习惯与意志,完全两码事。意志可以”影响”习惯,从而影响人生。
我的疑问是,所谓“活在当下”,从习惯的角度来看,完全不可能。我们必须把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交给“习惯”,否则无法让大脑得到休息以集中精力于重要事项。我们必须如同行尸走肉般起床,锻炼,饮食,做家务。。。如果总是“活在当下”,集中注意力做每一件琐屑杂事,大脑还能正常运转吗?
PS: 作者的文笔很好。很多情节让人身临其境,甚至从内心感动。
PS 2: 人的大脑究竟还有多少秘密等待挖掘?
20180521, 第二节“大脑的渴望(The Craving Brain)”
这一节阐述了一个隐晦的环节:渴望。
牙膏刚刚发明时,尽管投入了大量广告费用,尽管护齿效果良好,却始终少有问津。直到有一天,一家牙膏公司偶然往里面加了一点薄荷和果酸。
薄荷和果酸对于护齿没有任何用处,但可以让人产生一种”牙齿清洁“的幻觉。这种感受让人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让人能够坚持每天刷牙。一旦错过一次刷牙,缺少了薄荷味的刺激,反而会产生牙齿”肮脏“的感觉。
刷牙的习惯这才得以大规模普及。
人类的很多其它习惯也类似。例如,吸烟喝酒垃圾食品健身赌博。
我有一点进一步的想法。
”渴望“和回报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回报的"速度”。回报的速度越快,就越容易养成习惯。健身和健康饮食之所以难以推广,就是因为回报速度太慢。一个比较好的替代办法是每天洗澡前照镜子称体重。这可以形成“渴望”,而有效的健身和健康饮食能每周(尽管不是每天)带来惊喜。
电子游戏和手机为什么容易上瘾?因为即时反馈。
学英文为啥那么难?因为学习两个月也未必能看到成果。
要想养成好习惯,除了触发点和长远利益,还要找到“快速回馈”,哪怕只是脑海中的幻觉。
20180526, 第三节“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The Golden Rule of Habit Change)”
习惯由三个步骤组成:触发点,行为,满足感。
改变习惯就是保留触发点和满足感,但用不同的行为取代当前的行为。
这种改变有效,但算不上”根深蒂固“的改变。要想彻底改变,必须拥有”信念“。
”信念“到目前为止仍然属于未知领域。我们只知道任何信念都可以,不管是宗教,团体,还是社区。甚至两个人的相互支持也可以。
换句话说,要走出去,不要闭门造车。
这是个人习惯篇章的最后一节。下一节开始介绍组织的习惯。
PS: 这本书充满了故事。虽然是“非幻想类书籍”,读起来却津津有味。
20180530, 第四节“关键习惯(The Keystone Habit)”
这一节开始介绍组织的“习惯”。
我觉得应该算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作者显然夸大了“关键习惯”的作用。这应该是导火索,而不是火药桶本身。
美国铝业公司(Alcoa, https://news.cnal.com/2011/03-21/1300692566218663.shtml)在1987年遭遇严重危机,Paul H. O'Neill 临危受命,从“安全”出发,把企业重新拧成了一股绳。
Paul H. O'Neill 喜欢列清单,尤其是个人目标清单。从中学开始,清单的第一项就是“Make difference(不走寻常路+改变世界)”。相较而言,我目前的清单第一项是“三套马车”。
高下立现。
“三驾马车”实际上是平庸之辈的求生法则。。。
我得再想想,不能“三驾马车”。
PS: Paul H. O'Neill 离开Alcoa之后,担任小布什时期的美国财政部长,但因为反对减税而被开除。小布什毫无疑问是近三十年来最差的美国总统。
20180530, 第五节“星巴克与成功的习惯(Starbucks and the Habit of Success)”
1. 当代家长们热衷于带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钢琴小提琴外语足球画画下棋。据说可以开发左脑、右脑、小脑等等。这基本上都是鬼扯。真正的好处是:如果一个小孩能强迫自己练钢琴,就能强迫自己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做作业,长大后也能准时上班。
这也是锻炼身体、健康饮食的副产品之一:能坚持锻炼健康饮食,就能强迫自己少上网少看电视少吃垃圾食品。
意志力会从一个领域扩展到另外一个领域。
2. 万事开头难。
做好准备工作,是成功的一半。预先把问题和难点考虑清楚,实行的时候就不会惊慌失措、情绪失控、半途放弃。
有了良好的开头,才能慢慢培养习惯。
3. 意志力类似于“肌肉”。力量有限,也无法持续很长时间。
4. 成功的企业,会给予员工大量培训。
培训不只是坐着听课,而是要做大量练习(Cosplay, 角色扮演)。通过练习,在培训时就为良好的“习惯"打下基础,以应对未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挑战。
===================
能用上的才是知识。用不上就是信息。
上面这些,应该如何应用于小孩教育?
1. 聊天。聊一聊明天、下周、下学期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难点,就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
2. 从小的习惯开始。
这一点我已经实施:早上起床后立刻跳绳,晚上洗澡前练习深蹲,晚饭前背十个单词。都是小事情。希望这些小的习惯能慢慢自动扩展到其它领域。
===================
对我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预先多考虑问题和难点。这将大大提高成功概率。
20180602, 第六节“危机的力量(The Power of a Crisis)”
一个组织为什么要改变习惯(文化)?一般都是因为危机。
正常情况下,大家没压力去主动改变。另外,“组织”的行为也有惯性,不容易发生变化。任何改动都有受益方和利益受损者。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放弃,就会抗拒改变。
所以,危机往往是契机。
我联想到两点。
1. 个人为什么想改变习惯?同样是因为压力。意识到亚健康状态,才会去锻炼。一个人处于“过得去”的状态下,会主动改变吗?很难。
这对我自己是一个提醒:我就处于“过得去”的情况,但如果不改变,就是在浑浑噩噩过日子,人生无法再上一层楼。
2. 美国现在有了危机(贫富差距,制造业消亡,等等),特朗普正是利用这一危机上台,并利用这一危机进行变革。从改变一个国家的“习惯”的角度来看,他做了哪些事情?
20180607, 第七节"Target 是怎样知道你想买什么的(How Target Knows What You Want Before You Do)"
大公司对于"大数据"的运用已经到了很深的层次。
澳洲对于隐私似乎比美国更加严格,所以商场不会给客户发放有针对性的购物折扣券。但澳洲的商品广告单同样经过仔细分析:我总能从最近一期的广告单上找到想买的东西。有时候是半价薯片,有时候是大幅度降价的牛奶或者花生酱。有了理由,就会更频繁地去超市。而每次去超市,绝不会只买那几样降价的商品。
刚来澳洲的时候,在超市里总是精挑细选。价格很重要,口味也很重要。经过一段时间尝试,最后固定了几个品牌。再往后过了几年,我常常觉得疑惑,那么多品牌,真的每种都有很多人买吗?
显然,每种都有很多人买。习惯一旦养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这一节说,新商品的发布非常诡异: 新商品必须与老商品类似,否则就不受欢迎。这让我想起了可口可乐的新口味。近几年来,先是"健康低糖版",然后是"甜味剂版",最近又是"无糖版"。最后这个版本与经典版口味最接近,我也最喜欢。还记得很多年前第一次尝试咖啡和可乐,我都不喜欢,感觉味道怪怪的。而习惯之后,又开始拒绝味道的变化。这就是根深蒂固的习惯,是基因造就的特性。
各大公司对此早已洞悉。从这个角度来说,基本不可能避免被"洗脑"。
20180609, 第八节"运动是如何发起的(How Movements Happen)"
三大要素。
1. 紧密联系
2. 松散联系
3. 由共识带动的自我驱动的习惯
1955 年美国一个普通黑人妇女拒绝在公交车上给白人让座,最后导致 1964 年《人权法案》的诞生。还有马丁-路德-金那篇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本篇详细介绍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个“普通黑人妇女”一点也不普通。她熟识的人如此之多,以至于她的逮捕立刻导致很多团体鼓动成员对她进行支持。
当时的黑人大多参加了不止一个社团。成千上万松散的团体建立了黑人之间的“松散联系”。松散联系会形成“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PS: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秦军就以这首军歌轻易在士兵之间建立了松散联系。
而马丁-路德-金对于“非暴力抵抗运动”的表述和细节建议,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最后才得以让运动持续超过一年,最后是《人权法案》的诞生。
三大要素缺一不可。
另外一个例子是美国 ORANGE 县的基督教运动。模式完全类似。
===============
回头再看当前的“维稳”。显然,天朝对此模式非常了解。
“稳定”是双面刃,从长远看害处很大。
20180609, 第九节"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习惯负责吗?(Are we responsible for our habits?)"。
并不是所有的习惯都受控制。例如,梦游。梦游是一种本能的习惯,虽然能预先防范一点,但确实存在不受控制的意外。对于罕见的意外情况,我们不需要负责,也不可能负责。
但绝大多数习惯是可以察觉,可以控制的。
不论是赌博,酗酒,吸毒,还是肥胖,只要有意愿,就有办法控制。
意愿是改变任何习惯的第一步。然后才是方法问题。
本书让人得以察觉自己的习惯,同时也提供了改变方法。剩下的就是意愿了。
文章最后总结到:习惯对于我们,就如同水对于鱼。当鱼意识到水的存在,就无需顺水流动,而是可以游向任何方向。
说得非常棒。
20180610,《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看完了后记和附录
这本书已经帮助无数人化解种种坏习惯,但,正如书中所言,技巧并不是关键(而更类似于催化剂)。最重要的,仍然是决心。
坏习惯很难摆脱,但可以替代。触发点,行为,结果。三者都需要仔细研究,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但这有迹可循。
这本书三百多页,20天读完。比以前速度快了很多。
这得归功于习惯的改变:手机断网。
估计速度提高了30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